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中国科学家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女婴在中国健康诞生。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消息一经公布,迅速引起巨大震动。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
尽管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在人类胚胎基因上,也许有可能彻底治疗某些疾病,且贺建奎声称“没有证据表明试验损害到其他基因”。但是,这严重违背了医学伦理!要知道,这可是在活生生的人身上做试验!而且还是婴儿!更可怕的是,进行的还是艾滋病病毒试验!此举可谓疯狂之至(丧心病狂)!
在汹涌袭来的强烈谴责声中,我们也不禁联想到争论不休的转基因食品以及围绕它展开的“方崔互撕”。
转基因,究竟是拯救人类的天使,还是毁灭人类的恶魔,至今仍然悬而未决,尤其是让吃瓜群众一头雾水,莫衷一是。
不过,据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是:11.9%的人表示支持、41.4%的人表示反对,46.7%的公众态度中立。反对者的比例远高于支持者(11.9%)。
有意思的是,一些商家也从转基因中看到了噱头,在诸如粮油类的食品包装上打上“非转基因”,在价格上自然是比没有注明“非转基因”要高出许多。无疑,这更加让大众感到困惑不已: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区别何在?
目前,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及甜椒、西红柿等蔬菜。进口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
那么,作为传统经济作物的茶呢?
有位茶商表示,曾有一消费者叫他提供店中茶品的非转基因证明,他感觉此人是奇葩,是玉皇派来逗比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转基因技术是否已经对它“动手”了呢?
有专家解释说,目前只有草本植物具较成熟的转基因技术,而茶属于木本植物,因生长周期及自身复杂性,尚未有完整的基因组测序。所以,只要是木本植物基本没有转基因的问题。
果真如此吗?
介位砖家显然太低估我国茶学科学家的水平和能力了。
2017年4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立志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历经7年的努力,攻克了茶树高杂合、高重复和基因组庞大的植物基因组测序难题,率先破译了茶树基因组并揭示茶叶风味、适制性及茶树全球生态适应的遗传学基础。
高立志和研究团队在茶园里采集试验样本
茶树基因组和基因家族的进化
无独有偶。
今年4月,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实验室)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等相关研究团队,破解了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相关成果以“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探究中国种茶树基因组和品质相关基因的进化机制”为题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该研究成果将极大促进对山茶属植物的物种进化、茶叶风味物质形成机理与品质调控、分子育种、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和茶的健康功能成分研究。
茶树基因组景观
这些基因组的图,看起来就像天书,不明觉厉啊!请原谅小编读书少,根本看不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既然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测序的难题已经搞定,那离转基因茶叶的诞生就不远咯!
转基因技术,听起来如此“黑科技”的词汇,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问世了。首先,我们先来科普下转基因的来龙去脉。
197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利·科恩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抗病毒转基因烟草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培育成功,标志着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
2006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首次超过1亿公顷。
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成功将人工合成的杀虫基因导入棉花主栽品种,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的国家。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该技术可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玉米来说吧,通过自然选育的玉米,它的生长不可避免地会受纬度、气候、温度、土壤、病虫害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品质都不稳定。转基因玉米则不然,品质很稳定,通过你要它个头有多大就有多大,要多甜就有多甜,全部由你说的算,掌握了转基因技术的你就是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因此,也有人把转基因比作“挑战上帝造物权威”之举。
2转基因茶树既然玉米的个头、甜度、抗病毒等性状,通过转基因,可以轻松实现freestyle。那么,我们掌握了茶树全基因组信息后,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产量及香气、滋味等核心品质的改造?从理论上说,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2016年,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新品育种与推广小组消息声称,中科院昆明茶科所新品实验基地吴慈仁教授带领的团队与美国罗德岛大学农业、动植物与医学系特里·布拉德利领导的研究小组合作,经8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数百株转基因高产茶树。通过植入新基因的转基因茶树将比普通茶树增产35%以上,且采制的茶不受季节等因素影响。另外,借由精深加工技术,可制作出多种香型的茶以及品质更优的好茶。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在茶叶审评或各类名优茶评比、斗茶赛中,转基因茶也许不能获得任何名次,因为不具备“参赛”资格,毕竟同那些茶农辛苦栽培、茶师精心制作的茶相比,它们显然“作弊”了。但是,它们凭借浓郁高长的香气或丰富多变的滋味,将有不错的市场竞争力。
若获批,茶树基因改造可让消费者和茶农双双受益,前者能够购买到更便宜的高端茶,后者则可在无需投入更多肥料情况下种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茶树。
中美两国科学家共同培育中的转基因茶树长势很快,拥有抗病能力或能在气温极低的北方山区种植。
吴慈仁负责研究种植在野外的转基因茶树潜在危险性。他表示,研究显示,这种茶树兼容性很强,种子繁育的有性繁殖和扦插、嫁接等无性繁殖均可,同时也会把在实验室改造的DNA遗传给下一代。他指出:“在一些确定情况下,转基因茶树的生存优势高于野生同类,但在其它一些情况下,如果营养充足,转基因茶树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养分,但如果遭遇病虫害,它们也更容易成为被害虫侵食的对象。”
看来,转基因茶树也存在bug。然而,如果专门针对防治病虫害、防寒防冻等基因改造,就相当于茶树生来就有“金金钟罩”“铁布衫”,百毒不侵,百害不怕。
譬如,今年11月,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首的多家科研机构,克隆了可能与黄金茶发芽早相关的转录因子CsDAM2,并在烟草中过表达CsDAM2,对CsDAM2转基因烟草和野生型烟草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在抗寒性能上,转基因烟草具有显著优势,进而一定程度上证实了CsDAM2具有提高茶树抗寒性的作用。
又如,201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抗虫基因克隆、功能鉴定、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茶叶有效成分方面,科研工作者开展了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高儿茶素、低咖啡因茶树的研究。
此外,一些针对提升茶叶香气成分、提高茶树抗病害抗寒能力等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项目相继申请专利。
尽管目前转基因技术在茶叶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还停留在试验阶段或理论阶段。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茶叶转基因技术研究还将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于用来制作备受消费者追崇名优茶的茶树品种来说,转基因技术对于提高产量、进一步提升或突显核心品质带来福音,并将诞生世上第七大茶类——转基因茶类(以下文字纯属虚构):
借由转基因技术,提高云南古树普洱茶特别是名山名寨(如老班章、薄荷塘、冰岛等)的产量,让茶农增产增收。
借由转基因技术,提高名山场岩茶产量的同时,提升构成武夷岩茶之“岩韵”的有效成分,让人人都喝得起“牛肉”,喝得起正宗的“牛肉”。
借由转基因技术,把玉米、番茄、大豆等作物的基因转到茶树上,玉米茶、番茄茶、大豆茶等新茶类就诞生了。
借由转基因技术……OMG,这一切听起来太疯狂了!
这些脑洞大开的想象,在不远的将来,或成现实。
国家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斌曾表示,“中国是农业的生产大国和农产品的消费大国,人多、地少、缺水、旱涝、病虫灾害频繁。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出路就是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这里面也包括要在转基因这项高新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换句话说,转基因茶存在上市的可能性。
哔哔了这么多,最关键的问题是:转基因茶你敢喝吗?转基因茶安全吗?
谁知道呢?!对于转基因食品,大家已是唾沫乱飞,争论得不可开交了。如果哪天市面上真出现转基因茶,就算是育自500万元一斤的大红袍母树,就小编个人而言,还是敬而远之为妙。因为,茶,乃“人在草木间”。
数千年以来,不论是栽植,还是制作,都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道法自然”“敬天爱人”等中华传统智慧,而这些恰恰也正是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哪怕是扦插、压条、嫁接或杂交等有别于种子自然繁育的育种方式,也依然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的。
假如全都依赖转基因,稳定的高产高质之茶也许会让茶农、消费者受益,但转基因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茶会因此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很多个性,每一道茶汤也变得没有是期待,而“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更是因此变得苍白无力。
更何况,茶圣陆羽也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他的话,历久弥新,洋溢着农耕文明时代的温暖。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排斥转基因技术,时代在前进,源远流长的国饮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一定要让我们的灵魂跟得上脚步。
注:本文图片除有图注的图片与文章内容有关,其它图片均为图文无关。